透過這篇文章,我想要概括地介紹:
音樂治療定義
音樂治療師怎麼來
音樂治療內容
音樂治療目標
音樂治療對象
音樂治療程序
讓大家了解音樂治療:)
資料來源
圖片:我自己
內容: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、我自己
影片:感謝自由時報記者姜凱玲小姐的報導
什麼是音樂治療?音樂治療在做什麼?
「音樂治療是以臨床實證為基礎的治療方式,
由完成合格訓練並領有證照的音樂治療師,
藉著音樂多元豐富的面貌,
與治療對象在治療關係中互動,
以達成個案治療目標為目的。」
我自己總說:
音樂治療,是一種看起來像是在玩樂器、唱歌,
其實是在過程中練習精細動作、粗大動作、提升語言動機、表達情緒,
還有學習輪流、等待、合作、覺察等社交能力的一種互動方式。
延伸閱讀:
音樂治療師怎麼來
台灣目前大部分「合格」的音樂治療師,
都是經過在國外接受訓練(大多去英國、美國、澳洲、加拿大等)、
實習、完成論文、通過證照考試/面試後,才稱作「合格」。
不過現在台灣有本土的音樂治療碩士課程囉,
有興趣的人可以上輔仁大學音樂系、東海大學音樂系網站查詢。
延伸閱讀:
音樂治療內容
聆聽
音樂引導想像 :
聆聽音樂活動,藉由音樂引發潛意識中的意像,
或透過想像舒發內在渴望及象徵,
將深層感受由口語敘述或圖畫方式呈現,
幫助個案認識了解自己的情緒。
音樂放鬆技巧:
藉由音樂速率和樂句型態,幫助個案在呼吸的上調節,
並能由音樂中的強弱張力,協助個案在肢體上的放鬆,
協助減輕生理心理的壓力,緩和焦躁情緒。
歌曲討論分享:
回憶生命過往經驗中的歌曲,回顧一生中的經歷,
藉由歌曲讓場景再現,作深度的心情分享及意識探索;
包含音樂欣賞、音樂感官刺激..等。
歌唱
運用學習歌唱或曲調練習,協助增進語言障礙者的表達能力,
包括語音發聲、語暢訓練、語韻訓練、聲調練習和增進呼吸換氣功能,
更可藉由旋律的輸入傳導,幫助失語症患者的語言能力;
更能藉由合唱增進情感交流、情緒紓解和一致性和諧性。
玩奏
透過敲打撥弄樂器聲響,能夠傳達表層或深層的情緒,
以非語言方式直接宣洩情感,協助自我表達,
並可協助肢體的復建、促進手眼協調、節奏訓練、速度訓練等。
律動
針對腦性麻痺、中風後復健、腦傷等的個案,
在肢體復健過程中加入音樂元素,
能夠啟發個案動機,讓個案更主動參與復健。
創作
透過音樂填詞創曲來表達情感,喚出潛在真實感覺,
在創作過程重組建構思緒,解決心理衝突 。
延伸閱讀:
音樂治療目標
語言溝通與表達能力
肢體功能復健
認知感官經驗學習
情緒表達能力
社會互動行為學習
誰適合音樂治療?
自閉症、亞斯柏格
可以透過與治療師一起玩樂器個過程學習模仿,輪流,等待等社交技巧。
有時候語言指令對自閉症個案來說太難、有壓力,
但音樂的溝通跟互動對他們來說較好介入,
在互動的時候他們比較不會「關在自己的世界不理人」。
延伸閱讀:
口語表達有困難、語言發展較慢
可以透過簡單的拍打玩奏樂器表達自己。
治療師可以引導個案從簡單模仿治療師發音,
然後發展到單字,然後到語言。
小朋友情緒問題、容易暴哭焦慮
治療師可以利用各種樂器,或是個案喜歡的聲音,
製造出讓他覺得有安全感的音樂,但不是聽CD喔。
小朋友也能藉由拍打玩奏樂器發洩情緒,表達自己。
肢體障礙、腦性麻痺、發展遲緩
藉由玩奏樂器能夠讓個案更有動機,更主動突破障礙去嘗試,
比一般的復健有趣而且沒壓力。
個案並且從音樂治療的復健過程中增加自信心,
感覺自我價值提升(覺得自己彷彿會演奏樂器了)。
延伸閱讀:
青少年情緒問題、容易與人起衝突、暴怒、親職教養問題
治療師會在音樂互動、玩樂器的過程中,
或採用「音樂引導意象」的方法,
引導個案覺察自己的內在,
因為常常在玩奏樂器的時候,
個案的音樂表現(大小聲、快慢等)往往反映出個案的內在。
延伸閱讀:
失語症
失語症個案的大腦語言區塊受損,但是音樂區塊沒有傷到,
所以音樂治療師可以把說話的內容變成旋律,編成歌曲讓個案來唱,
是音樂治療的語言復健,比一般的語言復健有趣,成就感較高。
延伸閱讀:
音樂治療與語言治療|旋律語調療法(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)
音樂治療程序
家長或家屬可透過醫師、老師、治療師的轉介,
也可以自己主動轉介。
一定要經過評估、觀察、討論與設定目標,
再進入每週一次的音樂治療課程。
理想的結案,
則是經過治療師與家長雙方的討論,
約定、預留四堂課的時間,
為結案做準備,也給個案好的心理準備。
延伸閱讀:
希望大家在認識了音樂治療後,都能找到適合自己跟孩子的音樂治療師!
課程、任何問題,歡迎私訊給我,謝謝: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