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我的小鼓手個案,有了音樂,可以打一整堂課的鼓)
什麼是自我刺激?
自閉症孩子常出現自我刺激的行為,這些行為大多無意義、不符合當下情境,且重複性高。
自我刺激行為大多是感官的,嚴重的則會表現出自我攻擊、自我傷害。
自閉症的自我刺激行為可分為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嗅覺與味覺、口語、和本體覺的自我刺激。
視覺自我刺激:
盯著燈光看、盯著旋轉的東西看、重複眨眼、將手放在眼前重複來回晃動。
聽覺自我刺激:
重複聽某一首歌、某幾個音,或某一種聲音、重複發出某種奇特的聲音、重複摀耳朵、重複地彈指。
觸覺自我刺激:
重複地用手摩擦或抓自己的身體,或用其他物品摩擦身體。
嗅覺/味覺自我刺激:
重複地聞、舔,或咬某樣東西(通常是不能吃的東西)、執著於聞他人身上的味道。
口語自我刺激:
重複發出某個聲音、說某個字或詞(通常是無意義的聲音或字詞)。
本體覺/前庭自我刺激:
搖擺或晃動身體、跳、跑、走或踱步、原地旋轉。
自我傷害:
敲自己的頭、撞牆、咬自己、拔頭髮等。
為什麼自閉症的孩子會出現自我刺激行為?
當自閉症孩子表現出任何一種感官的自我刺激行為時,可能是因為:
1. 他需要用這樣的方式,來加強他自己的感官,滿足他對特定感官的需求,這樣他才能「感覺」到事物。也就是說,這對他來說,是「舒服的」。
2. 他覺得焦慮不安、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候,感官的自我刺激成了他當下情緒的出口,讓他能夠把自己隔離起來,用以安撫自己,這對他來說,是「安全的」。
3. 他覺得累了、想休息,但是他用自我刺激行為來讓自己撐下去,這是他可以「努力的」方式。
音樂治療如何幫助自閉症的自我刺激?
許多自閉症光譜的個案回饋道,音樂(聽音樂、唱歌、或演奏樂器)能夠減緩他們對自我刺激的需求,
因為音樂提供了同樣的感官刺激:
1. 音樂能夠提升、也能減緩自閉症的感官刺激(視音樂類型而定)。
2. 音樂能夠替代自閉症的自我刺激。
案例(翻譯)
11歲小男孩/自閉症
小男孩重複地上下跳著,然後坐進沙發裡,大力地搖晃著身體、像蝴蝶一樣撲撲地揮舞著雙手。
音樂治療師彈起鋼琴,隨著男孩自我刺激時的節奏、力度伴奏,
幾分鐘後,小男孩拿起鼓,與音樂治療師合奏了起來,看起來很開心。
接著,小男孩還自主地唱起歌來,也主動玩了其他不同的樂器。
(小男孩的自我刺激行為,因為音樂的介入,而轉移了他的注意力,
並且成功啟發男孩對於其他事物的動機,而開始玩樂器與唱歌。)
-
我們都有需要微量的感官自我刺激的時候,像是閉上眼聽音樂、把自己抱緊坐進沙發裡,
焦慮時我們也常無意識地抖腳、咬指甲、大吃(笑)。
自閉症的自我刺激不會消失,除了自傷行為的自我刺激,我們其實不需要太過強力制止他們的自我刺激。
當自閉症的自我刺激行為得到同理、轉移時,他們就暫時不需要自我刺激了。
而音樂,是一個自我刺激行為很好的替代方案 🎵
資料來源:
A few words on Stimming and Music
延伸閱讀:
課程、任何問題,歡迎私訊給我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