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愛的家長們,
你們知道每次帶孩子去進行第一次的音樂治療評估時,
都在評估什麼嗎?
這篇希望讓大家瞭解評估內容後,
可以解除以下迷思:
X 不用催促孩子跟著老師敲敲打打
X 不用叫孩子表演唱歌跳舞給老師看
這些在第一次見面時沒表現出來是沒關係的,
可能是能力還沒到,
也可能是跟老師還不熟。
但家長可以告訴音樂治療師,
孩子喜歡什麼音樂、
有沒有喜歡的樂器、
聽到音樂時有什麼反應等,
這些生活中的觀察,
可以幫助音樂治療師更快了解孩子!
以下是從音樂治療的內容,聽唱奏動作來看,
這些方向能夠幫助我們初步了解孩子的需求,
然後設定目標和上課內容。
聽
聽覺發展能力
喜歡的歌曲、聲音、或樂器(方便音樂治療師與個案建立關係)
聽到聲音或音樂時的情緒、肢體、社交反應
對音量大小聲、不同音質樂器的敏感程度(許多自閉症孩子的聽覺都非常敏感)
唱
是否有發聲動機
是否有仿說、仿唱的語言、社會互動動機
發音方式
奏
樂器選擇偏好反映性格特質(例如退縮或奔放)
節奏感好不好不重要,但多少反映了認知能力
喜歡獨奏或合奏,合奏時是否有眼神接觸等,反映社會互動模式
動
從拍、敲、彈、拿、握等動作和音樂律動看
精細動作發展、粗大動作發展、身體界限、行為規範
探索空間的方式
作
從即興或創作音樂中看
抽象思考能力、表達能力、認知能力
每個音樂治療師的評估方式不盡相同,
有的偏好質性評估,有的偏好量性評估,
最後要強調的是,
動作、情緒、語言、認知、社交的發展,
還是職能、物理、語言、心理治療師們的專業,
而音樂治療師的專業在於,
利用音樂作媒介,
來協助個案達到同樣的發展目標,
所以目標相同,
介入方式不同囉。
-
延伸閱讀
一對一課程、任何問題,
歡迎 點我私訊 。